X

王芬:浅谈小学低段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王芬:浅谈小学低段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来源:小学部 作者:王芬 发布日期:2014-11-09 浏览次数:2006

本文荣获合经区2014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摘要】:只能通过一题一式的讲解,或是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不能呈现开放式的、活跃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教授的套路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一旦新问题稍有改变就会乱了阵脚。学生们没有对条件分析、取舍、判断和比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如果能教会学生问题分析、判断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维训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长此以往,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数感、学习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联系实际 观察 说题 鼓励多样化

 

    小学低段学生一般特指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式接触数学的时间还不长,很多常规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灵活掌握,也没有学习到常用的数量关系和公式,更不具备成熟的问题分析能力。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要求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基本的数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是遇到一题讲一题,纯粹是就题论题。只能通过一题一式的讲解,或是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不能呈现开放式的、活跃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教授的套路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一旦新问题稍有改变就会乱了阵脚。学生们没有对条件分析、取舍、判断和比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如果能教会学生问题分析、判断的方法,让学生系统接受思维训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长此以往,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数感、学习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比如在讲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时,很多同学会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但是在遇到类似“甲数是20,比乙数少15,乙数是多少”这样的题时,很显然用减不能解决问题了。老师的分析问题过程必须是让学生的思维全面打开的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强行接受老师教的各题答案。

    根据低段小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手、眼、口、脑有机结合,全面接受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存在

    小学数学会通过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际应用性,让他们感知数学的存在,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理、解决问题。例如,小军有30张画片,小红有20张画片,怎样能让两人画片一样多?教材中通过线段图让学生认识有三种方法:小军拿走10张;小红添上10张;小军给小红5张。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感知,很容易明白前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刚开始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但在同桌两人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小军给到5张时就会和小红的画片一样多,不必把10张都给小红。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一开始我并没有强调该怎么给或拿,有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让小军拿走1张,小红再添9张,此时两人都有29张,这也是种很好的解决方案。有了实际操作过程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据,他们会得到更多让人意外的惊喜,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题---筛选信息。

    读题,也包括看图及对一些图文的比较,对重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观察”除了适用于图文题,也适用于一些计算题。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两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中,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口算的鼓励学生口算,不必列竖式,不能口算的再列竖式计算。那么在判断是否要列竖式之前就必须读题、观察。这一计算技巧在以后的中高段简便计算中显得格外重要:观察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找出关联处,才能进行简便计算。图形题,读题的过程就内化为观察的过程了,读图形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条件呈现的用意。我告诉学生:我们读题,观察图文,就是要让题目隐藏的信息表露出来,就像名侦探柯南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破案的玄机一样。可见,读题对问题的解决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必然成为培养问题分析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说题---本文荣获合经区2014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摘要】:只能通过一题一式的讲解,或是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不能呈现开放式的、活跃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教授的套路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一旦新问题稍有改变就会乱了阵脚。学生们没有对条件分析、取舍、判断和比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如果能教会学生问题分析、判断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维训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长此以往,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数感、学习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联系实际 观察 说题 鼓励多样化

 

    小学低段学生一般特指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式接触数学的时间还不长,很多常规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灵活掌握,也没有学习到常用的数量关系和公式,更不具备成熟的问题分析能力。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要求小学低段的数学老师在教学基本的数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是遇到一题讲一题,纯粹是就题论题。只能通过一题一式的讲解,或是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不能呈现开放式的、活跃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老师所教授的套路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一旦新问题稍有改变就会乱了阵脚。学生们没有对条件分析、取舍、判断和比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很难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果。老师如果能教会学生问题分析、判断的方法,让学生系统接受思维训练,“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长此以往,学生整体数学素养、数感、学习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比如在讲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时,很多同学会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但是在遇到类似“甲数是20,比乙数少15,乙数是多少”这样的题时,很显然用减不能解决问题了。老师的分析问题过程必须是让学生的思维全面打开的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强行接受老师教的各题答案。

    根据低段小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手、眼、口、脑有机结合,全面接受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联系实际---感受数学的存在

    小学数学会通过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实际应用性,让他们感知数学的存在,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推理、解决问题。例如,小军有30张画片,小红有20张画片,怎样能让两人画片一样多?教材中通过线段图让学生认识有三种方法:小军拿走10张;小红添上10张;小军给小红5张。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感知,很容易明白前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刚开始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但在同桌两人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小军给到5张时就会和小红的画片一样多,不必把10张都给小红。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一开始我并没有强调该怎么给或拿,有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让小军拿走1张,小红再添9张,此时两人都有29张,这也是种很好的解决方案。有了实际操作过程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据,他们会得到更多让人意外的惊喜,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题---筛选信息。

    读题,也包括看图及对一些图文的比较,对重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观察”除了适用于图文题,也适用于一些计算题。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两位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中,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口算的鼓励学生口算,不必列竖式,不能口算的再列竖式计算。那么在判断是否要列竖式之前就必须读题、观察。这一计算技巧在以后的中高段简便计算中显得格外重要:观察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找出关联处,才能进行简便计算。图形题,读题的过程就内化为观察的过程了,读图形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条件呈现的用意。我告诉学生:我们读题,观察图文,就是要让题目隐藏的信息表露出来,就像名侦探柯南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破案的玄机一样。可见,读题对问题的解决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必然成为培养问题分析能力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说题---

  • 校歌音乐
  • 每周菜谱
  • 校历预览
  • 作息时间
  • 课题研究
  • 在线报名
  • 返回顶部